25.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6.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答: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 和“ 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自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27.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8.师范类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工作流程是什么?
答:现场考查专家组工作流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1)进校前,现场考查专家组每位专家认真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填写“专家个人审读意见表”,拟定考查重点和考查日程程。
(2)进校中,现场考查专家组依据“全面考查、独立判断”工作原则和进校考查日程安排开展现场考查活动,每位专家采取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等方式,查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际状况,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作出判断和评价,讨论形成专家组现场考查结论建议
(3)离校后,5个工作日内专家个人提交《听课看课总体情况记录表》、《试试卷情况总体评价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总体情况评价表》及《专家个人现场考查报告》,25个工作日内专家组长提交《专家组现场考查报告》。
29.校训?
答:厚德、博学、慎思、笃行
30.学校的办学定位?
学校定位:“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凸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能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答:以新时代基础教育“新师范”改革发展为导向,立足莆田、面向福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信念坚定、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运动技能规范,有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掌握教师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及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研究的中学体育教师。毕业五年后,从事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职业发展良好,能成长为本校或本区域的体育骨干教师。
3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5年后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答:培养目标1:师德高尚、热爱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培养目标2:基础扎实、善于教学。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等组织和实施,并取得较强的教学训练业绩,成为本校或本区域体育教学骨干。
培养目标3:以体育人、善于育人。熟悉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善于运用体育学科知识进行科学育人和全程育人。
培养目标4:创新思维、持续发展。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引领职业发展,成为教研组或教学团队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