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yl9193永利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电话:0594-2215260
网站:/hjysw/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雷锋精神照亮非遗传承之路—— yl9193永利学子以青黛实践绽放青春光彩"

2025年03月24日 17:03  点击:[]


311日,春风和煦,yl9193永利学园校区社区大榕树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美育进社区之从植物到非遗”扎染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次活动由yl9193永利环境与生物学院团委与“木兰薪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联合主办,食品231团支部参与,通过非遗扎染体验与科研实践结合,架起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与青年创新的桥梁。

图为合影。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

据悉,扎染之所以选择所用青黛染料是与环境与生物学院师生科研团队密不可分。青黛的俗名叫作马兰草,该科研团队历时一年在社区知行植物小院开展马兰有机种植实验,重点研究其生长习性和色素提取工艺。

莆田市仙游县书峰乡是远近闻名的“青黛之乡”,而其传承千年的泡制技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黛乡印染工作室的扎染手艺人黄碧红来到现场,通过教授扎染技术,将生态理念与非遗文化传承巧妙融合,为大学生们上一堂“生态+非遗”实践课。

活动现场,凤达楼栋学子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工作台旁,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染料、布料、绳线和工具。他们脸上洋溢着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好奇,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扎染创作。

黄碧红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一束束五彩斑斓的植物染料,站在一方小桌旁,认真地向大学生们讲解了扎染的制作过程,从选材、设计、捆扎、染色到拆线,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与创意。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选材最讲究,布料要选用天然纤维,染料要选用纯植物提取物,才能保证染出的色彩自然、环保。”

图为老师讲述非遗扎染历史。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

在非遗传承人黄碧红的指导下,师生们以科研团队培育的青黛为染料体验扎染技艺。来自苗族的龙张源将白布折叠成独特的几何纹样,浸染后展开的蓝白图案与苗族蜡染风格相映成趣;回族学生郭嘉敏则将扎染方巾与阿拉伯书法元素结合,创作出兼具传统与现代美感的作品。“扎染的‘偶然性’让我联想到家乡的彩墨绘画,不同文化的碰撞特别奇妙!”她兴奋地说道。学园中区社区凤达A#-B#楼栋党支部副书记陈晓雯表示:“青黛的蓝是跨越民族的共同审美语言。这场活动既是生态美育课,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实践平台。”

图为非遗扎染制作过程。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

现场氛围欢快而热烈。黄碧红穿梭在学生们之间,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她不时地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扎染技艺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雷锋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老师指导制作扎染方法。  环生学院记者团 王弘烨 摄

“木兰薪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吴佳凡指出,此次活动是学院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我们鼓励各族学生共同参与科研实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民族文化传承。青黛从种植到染色的全过程,展现了科技赋能非遗、团结凝聚力量的青年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生态美育”品牌,并联动各民族学生开展传统植物染料文化调研,让绿色发展与民族团结在非遗传承中同频共振。

活动尾声,师生们手持蓝染作品合影,靛青纹样间流动着山水之韵、民族之美,更凝聚着青年学子对生态文明与多元文化的深情守护。一株青黛,染就的不仅是布料,更是一场跨越学科、民族与古今的绿色对话,书写着yl9193永利“科研为基、生态为脉、团结为魂”的育人新篇章。

 

记者:温林凤 王弘烨 李尤

上一条:春日同行,共庆芳华:环生学院三八节活动圆满举行
下一条:春日同行,共庆芳华:环生学院三八节活动圆满举行

关闭

学院地址: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133号   |   邮编:351100   |   学院办公室:2215260   |   教学科研办:2696445      辅导员办公室:2658125  |   院长信箱  |  书记信箱  闽ICP备0094036号